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2012-05-21 |
回顾以往考试情况,有的考生在紧张的高考之前甚至进考场后出现心悸、烦躁等症状,较重者有恶心、呕吐、腹泻、手足发热等,女孩子还可出现痛经及月经失调,这种情况有人称为“考试病”,也叫“竞技综合征”。
首先,考生要正确对待高考,真正明白成功并非一定要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只要自己努力了,就可“条条大路通罗马”,成材也并非只有上大学这一条路。家长和老师也要帮助考生减轻心理负担,正面高考,意识到这是一次知识和素质的全面检验,树立正确的高考观,提高对考试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考生才能保持心情舒畅,用健康心态去迎接高考、面对人生。
其次,讲究科学用脑,保持睡眠充足。考前不能“临时抱佛脚”,拼命“开夜车”。要知道“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考生也一样,只有做到合理休息,才能保持充足的精力和良好的心情而提高复习效率。一般来说,考生每天睡眠不应少于7~8小时,并要适当午休。因为睡眠对恢复脑力、促进记忆、增强体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有失眠现象,可辅以简便有效的食疗方。
第三,进行适当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在复习备考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张,不少考生减少了锻炼时间,有的一心放在复习上甚至放弃了锻炼。殊不知,这样做很可能会把身心累垮,反而影响复习。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此话是很有道理的。但锻炼要因人而异,并要适度适时,运动不要过于剧烈,可选择慢跑、跳绳、打乒乓球、做广播体操等方式。如果复习太累了,不妨到室外走走,活动活动身体,有利于消除烦躁等不良情绪。
第四,注意饮食营养,保持旺盛精力。考生在紧张的迎考冲刺中,大脑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必需加强营养,安排好复习考试期间的生活。一日三餐应多吃些富含优质蛋白质与维生素的食物,如鲜鱼、牛奶、豆制品、瘦肉、蛋类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家长在烹调时应注意色、香、味,以及品种多样化,荤素搭配,以增加考生的食欲。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吃好了,身体棒,精力旺盛才能顺利应对高考。
第五,老师和家长们要尽可能为考生提供一个安静愉快的学习场所,创造一个最佳的情绪氛围。要淡化考试气氛,切勿成天唠叨着高考,更不可对考生施加压力。美国乔治敦大学研究顾问布朗和精神病学教授罗斯巴姆曾指出:紧张指数从0增到15时,智力指数则从105降到90。可见,过分给考生施压,造成考生精神过度紧张,反而会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家长不妨对孩子考后的生活做一个规划:如考上了要怎么做,考不上又有什么打算等,让孩子怀着平常心进行复习,更能让他们抱着美好的憧憬步入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