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行动  共抗肝炎

  来源:市疾控中心申家运    发布时间:2012-07-26 
 

 

 

    7月28日为世界肝炎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积极行动  共抗肝炎”,为配合宣传,特就病毒性肝炎知识撰稿,借此提高广大人群自我防护意识,共抗肝炎,降低肝炎发病率,以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
该病的特点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其中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

    一、肝炎的危害

    病毒性肝炎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约有40亿人口受到甲肝的威胁,有20亿人感染过乙肝,慢性感染者达3-3.5亿,其中20%-40%最终死于肝衰竭、肝硬化或肝癌,年死亡约100万。我国是乙肝高发区,约6亿人感染过乙肝,慢性感染者达总人口数的10%;丙型肝炎感染约1.7亿,但感染后至少有70%发展为慢性肝炎,在10-20年中又有20%-50%进展为肝硬化,1-2%发展为肝癌。故此丙肝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丁型肝炎病毒必须借助乙肝病毒才能复制,故此乙肝和丁肝可同时感染,也可先感染乙肝病毒后再感染丁肝病毒。丁肝感染可以加重肝脏的损害;戊肝在发展中国家以流行为主,发达国家以散发为主。

    病毒性肝炎病理上以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反应为特点,临床以恶心、呕吐、厌油、乏力、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亦可以表现为无症状感染或自限性隐性感染,有些患者还可表现为慢性肝炎或肝衰竭。

    二、肝炎传播方式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不尽相同。甲型病毒性肝炎及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粪口传播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在集体单位(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型肝炎发病率高。水和食物的传播,病毒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而引起大范围的流行,1988年由于食用受病毒污染的毛蚶在上海引起建国以来最大一次甲型肝炎流行;由于水源的污染,于1986年9月至1988年4月中国新疆南部暴发戊型肝炎流行。

    乙型、丙型及丁型病毒性肝炎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及母婴传播。母婴传播  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怀孕期间在子宫内传染给胎儿(约占10%);另一种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传播。例如乙肝大三阳母亲,孩子出生后被感染性的可能性达到90%—95%。如果人的体液(唾液、泪液、汗液、乳汁、精液、内分泌液、血液)含有病毒就具有传染性。 医源性传播   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肝炎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窥镜等。输血传播  输入被乙肝、丙肝、丁肝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一起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皮肤黏膜受到损害之后肝炎患者的体液再落到你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有可能就被感染上。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引起传播,这都叫密切生活感染。  性传播   对于肝炎患者是可以通过性传染的,性传播也是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另外接吻也能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了也有这种可能性。

    三、肝炎的预防措施

    1、采取综合措施

    积极行动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对甲型、戊型肝炎预防,因为是消化道传染病,应采取(1) 提高个人卫生水平,防止病从口入。用流动水洗手及洗餐具,在单位就餐自备餐具,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2 )饮食行业应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尤其要做好食具消毒,食堂、餐厅应实行分餐制或公筷制。中小学要供应开水,学生自带杯. 取缔不符卫生条件的、无证的饮食摊贩 ;(3 )加强水源保护,严防饮用水被粪便污染。要加强生食水产品的卫生监督。加强对产地水域的卫生防护,防止粪便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应尽可能避免吃可能已被污染的水、新鲜水果、蔬菜以及贝类食品,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4 )幼托机构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对食具及便器的消毒制度。儿童实行一人一巾一杯制。对全托单位还应注意尿布消毒。使用的玩具各班组应严格分开并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5)对甲肝病人的食品、便器、衣服、床单、注射针头及其排泄物亦均应作消毒处理。消毒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煮沸、福尔马林、强力戊二醛、有效氯以及紫外线等灭活病毒。

    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按血液传播性疾病来预防,如严格筛选献血员、推行安全注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及性接触时使用安全套。

    2、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接种疫苗

    以上五种病毒性肝炎,目前只有甲肝和乙肝可以利用疫苗来预防。甲肝  我市从2008年起每年对1岁半至2岁半儿童实行免费接种甲肝疫苗;2006年以前出生的儿童和其他人群可以采取自主自愿接种有价甲肝疫苗,接种对象主要为儿童、医务工作者、食品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性质具有接触甲肝病毒的人。接种甲肝疫苗后8周左右便可生产很高的抗体,获得良好的免疫力。抗体阳性率可达98%~100%,具有良好的免疫持久性,免疫力一般可持续5~10年。5~10年后补种一针,可以保持对甲肝病毒的免疫能力,获得长期的持续保护。  乙肝   我市2002年起对当年新出生儿童实行出生时即免费接种乙肝疫苗,满月接种第二针,半岁再接种最后一针。近年来我们依照医改项目,对1994年以后出生的儿童均实行免费补种,为此对1994年以前出生的人群只能使用有价疫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用不同含量的乙肝疫苗。接种对象:新生儿的预防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新生儿对乙肝病毒最没有免疫力,而且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一旦受染,很难清除病毒而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其次,学龄前儿童。第三是HBsAg阳性者的配偶及其他从事有感染乙肝危险职业的人,如密切接触血液的人员、医护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第四是意外暴露于乙肝病毒的人,如意外地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于眼结膜或口腔黏膜,输入HBsAg阳性的血液等。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 针,按照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间隔1 及6 个月注射第2 及第3 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 h 内接种。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

    (1)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均没有乙肝,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尽快(24小时内)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1个月后、6个月后再各打1支,一共3针;儿童和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如果乙肝三系统检查均为阴性,转氨酶正常,可以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成人一般需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含量为10/20ug/支)。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率为90%以上(产生抗体),是免疫成功的标志是,保护时间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接种者可定期复查乙肝三系统,只要表面抗体依然存在,证明仍有免疫力。

    (2)对于母亲一方为单纯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单用乙肝疫苗就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3)对于母亲一方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的新生儿最好是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具体方法是新生儿采用注射2次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立即及出生后1个月各注射1支,每支200国际单位)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0微克,生后2、3、5月各注射1次);也有采取出生后立即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3次乙肝疫苗(生后立即及1月、6月各注射1次),2个方案保护的成功率都在90%以上。

    (4)对于意外暴露于乙肝病毒的人,在意外接触 HBV 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a.血清学检测 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 等,并在3 和6 个月内复查。b.主动和被动免疫 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10 mIU/ml 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10 mIU/ml 或抗-HBs 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 (20μg),于1 和6 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针乙型肝炎疫苗。

    (5)青少年是HBV的易感者,也可接种乙肝疫苗,也要按“0、1、6免疫方案”进行接种三针。成年人、老年人、孕妇都可以接种乙肝疫苗。只不过年龄越大,接种的成功率相对小一些。其实老年人接种乙肝疫苗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一是成功率较低,二是感染HBv的机率不大,或老年人可能早已感染HBv。但是,如果老年人确实是一位HBv易感者,家里和周围又有HBv感染者,和他们密切接触,接种乙肝疫苗还是有益的。成年人和老年人接种乙肝疫苗的剂量可增加一些,抗原剂量越大,免疫原性也越强,刺激免疫系统,更易于产生抗体。

    在实际中有少部分人接种后不产生抗体

    (1)有些人抗体产生较晚,被称为应答迟缓。对此可加注1~2针,或者重新接种疫苗,并且适当增加剂量。

    (2)可采用0、1、2、12个月的免疫程序。

    (3)在接种乙肝疫苗同时,合用小剂量的白细胞介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