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传染病控制科 周以军 发布时间:2016-02-17 |
近期各大媒体及广大群众热议寨卡病毒病,它离我们有多远及怎么来防范,总结如下供广大市民参考。
寨卡病毒病发现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主要在在赤道周围的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散在发生。近年来该病在美洲多个国家流行,并先后输入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近期我国已有两例输入病例。该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寨卡病毒病主要由蚊虫中的伊蚊叮咬传播,我市辖区内大量分布白纹伊蚊,随着国际国内间往来日益密切,我市存在输入风险,不排除发生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发病后症状主要为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防范方法主要为及时发现隔离病例,防蚊灭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的患者,应注意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旅行史),考虑本病的可能。此外,对于新生儿出现小头畸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也需考虑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若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时,应及时就医,主动报告旅行史,并接受医学随访。寨卡病毒病是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防蚊灭蚊是关键。伊蚊在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繁殖,广大群众要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在发生疫情的时候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现阶正是杀灭越冬蚊的最佳时机,各级爱国卫生组织、各社区(村组)及单位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环境,药物杀灭越冬蚊。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可有效控制寨卡病毒病今年夏秋季在我市的发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