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预防接种  享受健康生活

  来源:免疫规划科 万春阁    发布时间:2016-04-24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预防接种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对于家庭来说也是减少成员疾病发生、减少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自从第一支疫苗诞生后,疫苗已为多种传染病的“绝迹”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实施预防接种以来,我国消灭了两种传染病,1962年消灭了天花,2000年通过了无脊灰证实,2012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证实我国完成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目标任务。我市已持续25年保持无脊灰状态,连续34年无白喉病例报告。健康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以下,5岁以下儿童控制在1%以下。其它疫苗针对传染病也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大大降低了传染病引起的死亡率、致残率,有效提高了人群健康水平。

目前,我国对疫苗的研发过程、生产过程、运输过程、使用对象和接种过程,以及与疫苗质量相关的要求均非常严格。从疫苗产品的注册管理、监督检查、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到疫苗批签发、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再到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我国的一系列制度确保疫苗安全质量“无缝”监管,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同。

没有疫苗是万万不能的,但是疫苗也不是万能的,疫苗在防病的同时,会有一些副反应。从另一个角度说,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不可能零风险。我们应进行科学的判断,从科学的视角看待疫苗的风险。

疫苗对于人体毕竟是异物,在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的保护力的同时,由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体的个体差异(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有少数接种者会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绝大多数可自愈或仅需一般处理,如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或有发热、乏力等症状。不会引起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仅有很少部分人可能出现异常反应,但发生率极低。

根据国家现行的免疫规划政策,安康市预防接种机构为辖区内6岁以下(包括6岁)儿童免费接种11种、22剂次的疫苗,全市每年要接种90余万剂次免费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市自2009年建立健全了市、县、乡三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网络系统,监测结果显示全市经过调查诊断与接种疫苗有关且较为严重的异常反应很少,发生率很低,约为几百万分之一。

有的疫苗接种后,极个别体质差的小孩会出现异常反应,有人就认为这种疫苗不行,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每种疫苗都有不适宜接种的人群,即疫苗的接种禁忌症。禁忌症一般分两大类:第一类是暂时禁忌症,早产儿、难产儿,正在发热或患一般疾病的急性期儿童就属于“暂时禁忌症”。这些宝宝可以在疾病康复后补种。第二类是绝对禁忌症,如果宝宝具有免疫功能缺陷、或是严重过敏体质,就属于“绝对禁忌证”,接种疫苗可能发生异常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绝对不可以接种疫苗。家长应对一些接种禁忌症进行了解。另外,在接种前也应向医生说明儿童的身体健康情况,以避免或者减轻不良反应。

只要给予疫苗足够的信任,就能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健康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