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安康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来源:市疾控中心    发布时间:2011-02-28 
 

 

 

    2011年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主要任务是以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推行疾病预防控制整体管理评估和绩效考核,不断完善疾控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疾病预测预防能力,切实加强重大疾病防控,积极推进慢病防治工作,全面提升疾控服务水平,确保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科学、规范处置,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一)加强疾控队伍能力建设。实施疾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定向培养和在职人员学历教育,积极为市、县(区)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防保专干引进和培养硕士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建立培训机制,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举办公共卫生管理、重大传染病防控、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技术和生物安全、疫情网络直报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培训班。

    (二)提高疾控机构服务水平。规范疾控机构工作管理,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激励奖惩机制,继续落实《安康市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文化建设。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品牌服务为基础,以规范管理为主线,积极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努力打造文明、现代、优美、和谐的疾控系统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学习文化。

    二、以提高疫苗接种率为目标,全面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一)进一步规范全市预防接种工作,全面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第一类疫苗全部免费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农村以乡镇、城市以街道(社区)为单位达到90%以上(麻疹及含麻疹成分的联合疫苗接种达95%以上)。

    (二)完成全市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建设。凡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单位要及时完成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的录入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和处理机制。及时发现、调查处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规范疫苗接种告知签字、登记及相关接种记录,加强疫苗和注射器的管理。制定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注射器的使用计划,建立疫苗和注射器使用登记和效期预警制度。

    (四)继续落实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督促学校依法将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纳入新生报名程序,疾控机构认真落实补证、补种工作,并注意相关资料的留存。

    (五)认真做好疫苗针对疾病的防控工作。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确保AFP各项监测指标达到国家要求,组织落实好2011/2012年度脊灰强化工作;建立完善的麻疹病例监测系统,加强麻疹病例周围人群的主动搜索和适龄儿童免疫情况调查,必要时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工作,适时开展大年龄组人群麻疹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继续加强流脑、乙脑等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控制工作,预防和控制聚集性病例的发生。

    (六)继续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规范化门诊建设率达100%。

    (七)进一步规范流动儿童管理工作,加强各有关部门间的联系和沟通,将流动儿童管理落到实处,确保流动儿童建证、建卡率达95%以上。

   (八)加大免疫规划工作督导力度,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和地区,采取得力措施予以纠正,确保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九)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知识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社会人群的防病意识及基层防保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以项目工作为中心,落实重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一)结核病预防控制

    1、保持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100%,以医疗机构报告率、病人转诊率、病人系统管理率、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到位率和病人家属筛查率“五率”为重点,继续实施结核病控制的各项措施,新发涂阳病人发现率70%以上,治愈率85%以上,初治涂阴病人治疗率90%以上。

    2、加强乡镇痰检点工作,提高痰检点工作质量,方便病人就诊,提高病人发现率。

    3、加强网络直报中肺结核病人的追综管理。大力加强工作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的结核病防治工作,落实分级管理责任制,促进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平衡、快速、规范化发展。

    4、强化病人治疗管理。继续落实国家对涂阳病人、重症涂阴病人和初治涂阴病人免费治疗的政策,充分利用乡村卫生服务网来强化对肺结核病人的化疗管理。 

    5、加强督导和考核工作。疾控中心每1-2个月对乡、镇督导1次,确保结核病防治工作任务完成。

    (二)艾滋病预防控制

    1、继续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预防艾滋病的意识。

    2、加强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每季度对重点娱乐场所服务人员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努力遏制艾滋病的传播速度。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覆盖的娱乐场所数达辖区内娱乐场所总数的90%以上。

    3、继续加强与多部门的沟通,做好协调、服务,推动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4、做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随访工作,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质量。

    5、进一步健全艾滋病监测和检测筛查网络,充分发挥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作用,提高咨询者检测率。

    6、认真做好外来人口的摸底建档、艾滋病筛检工作。

    (三)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加强对霍乱、伤寒副伤寒、甲型肝炎、痢疾、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疫情监测、报告和处置,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遏制肠道传染病高发态势。继续做好外环境水和食品疫源检索工作,加强肠道门诊管理,加强疫情调查处理工作,切实做好疫点、疫区的卫生处理工作。

    (四)疟疾预防控制

    加强疟疾全球基金项目的管理。重点做好基层医务人员疟疾防治知识培训;群众的防疟宣传教育;提高发热病人疟疾疟原虫血检率及病人的治疗、个案调查、媒介防制等工作。

    四、以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防控为重点,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一)加强我市传染病防治的骨干队伍建设,加强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

    (二)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规范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程序,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活动一次,同时要做到人员培训制度化、物资储备合理化、处理工作规范化、信息通报程序化,从而提高全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和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全市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的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报率100%,年底组织一次全市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专项督导检查,消除迟报、漏报、零报现象,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质量。

    (四)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与教育部门配合,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督查,完善学校疫情报告制度,严防学校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及时有效、科学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五)以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防控为重点,建立健全疾控中心应急队伍,落实各项应急准备,加强疫情监测工作,依法快速、有效处置可能出现的疫情。

    五、积极推进慢性病防治

    认真做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加强精神卫生能力建设,继续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规范诊断和治疗标准,提高追踪随访能力;继续做好慢病综合干预控制项目,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导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探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不断推动慢性病信息化管理工作。

    六、认真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

    (一)做好中央补助我市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加强地方病防治能力建设,完善重点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提高防治队伍的综合实力和防治水平,大力开展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

    (二)切实落实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按照《陕西省碘缺乏病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开展碘缺乏病监测,积极做好碘缺乏病防治日宣传工作。

    (三)配合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做好染煤污染型氟病区内外环境检测工作,开展染煤污染型氟中毒防制效果监测。

    ( 四 )巩固麻风病、布病防治成果, 进一步加强麻风病、布病管理。加强疫情监测,全面落实麻风、布病综合防治措施,提倡报病奖励,积极早期发现病人,对新发现的麻风、布病病人的诊断、治疗、疫点的处理达到准确、规范,在重点区域开展线索调查。

    七、继续加强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分析、评价、预报、预警及干预工作,提高防范、应对危害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一)进一步加强以食物中毒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大对基层单位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的专业知识的培训,重点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准备能力、现场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建设。

    (二)开展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试点工作,建立饮用水水质监测点和水性疾病监测点,实行监测数据网络直报,预防水源性疾病发生和流行。

    (三)完善安康市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探索新发食源性食物中毒致病因子检测和食源性疾病预警预报的数学模式,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四)开展居民膳食调查的相关研究工作,为市民提供健康合理的膳食指导意见。

    (五)加大对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力度,对健康危害因素开展干预工作。

    八、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检测能力。

    (一)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各县(区)要严格执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提供公正、准确、高效的检验数据。

    (二)积极参加各类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进一步提高检验和质量控制能力。

    (三)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资源,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扩展检测项目,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加强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做好计量认证监督/扩项评审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证等工作。

    九、加强业务培训与指导,全面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以健康教育为先导,真正把健康教育作为一级预防措施的手段来抓,利用各种载体,制作、发行宣传资料,进行集中式、联动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声势、扩大影响、提高效果。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将面向大众的宣传教育和对特定人群的健康教育、大型宣传活动与经常化的工作、专业技术机构宣传与媒体宣传有机结合起来,使疾病预防控制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一)积极抓好流感、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季节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等重点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工作。

    (二)抓好各种“卫生日”的宣传咨询,积极为大众媒体提供健康教育传播材料,不断提高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三)加强对基层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加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项目日常监管和考核评估。

    (四)大力开展控烟工作,积极开展控烟宣传活动,加强对无烟医院卫生机构创建工作的指导,确保2011年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全面禁烟的目标。

    十、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

    (一)大力推动全市疾控信息化进程,加强疾控门户网站建设,不断丰富网站栏目和网页内容,使网站成为宣传疾控,加强信息交流的窗口。

    (二)规范疾控网络的安全管理,确保信息与运行维护安全。遵守网络安全操作规程,遵循卫生部颁布的《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医疗卫生信息服务。

    (三)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宣传,形成全社会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结合业务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信息化知识和应用水平。

    十一、加强科研培训技术指导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一是筑巢引凤,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二是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在职职工的再教育,培养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加大科研力度,营造一种科研氛围,强化科研意识,每年争取1—2个科研课题立项和科研鉴定,并获得政府科技进步奖。提高单位科研能力水平,提升全市疾控中心科研地位。